02522 一脉阳光 公告及通告: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公告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对本公告的内容概不负责,对其准确性

或完整性亦不发表任何声明,并明确表示,概不就因本公告全部或任何部分内容所产生或因依

赖该等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Jiangxi Rimag Group Co., Ltd

江西一脉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代号:2522)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公告

董事会欣然宣布本集团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核简明综合中期业

绩,连同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比较数字。

财务摘要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

2025年2024年同比变动

未经审核未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收入467,049413,71312.9%

毛利137,246159,659-14.0%

期内溢利15,8349621,545.9%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16,4433,836328.6%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

EBITDA135,443114,13218.7%

  • ,请参阅「管理层讨论及分析-财务回顾-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

本集团于报告期内的中期业绩出现同比上升,主要是由于客户数量增加带来的收

入增长。本集团核心的影像中心服务收入保持相对稳定,即使在面对宏观经济放

缓以及深化改革进程中秩序调整的综合影响下仍旧较2024年下半年保持了稳定的

增长。在行业的周期性调整的环境下,本集团主动调整业务节奏,积极推进通过

投资并购、产业基金孵化等多种举措扩大医学影像中心网络的布局与建设,本集

团对存量影像中心项目实施更高质量的运营管理,对新成立的影像中心实施更精


细化的建设,聚焦核心资源,强化核心造血能力。本集团新设立的影像中心项目

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逐步交付投入运营。同时,随着国家医疗新基建政策红利持

续释放,自2024年末国家医疗设备更新需求逐步恢复,赋能业务收入实现爆发式

增长。同时本集团打造的更具有灵活性的多样化的产品,带来客户数量的显著增

加,为本集团收入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业务摘要

作为中国一家领先的医学影像专科医疗集团,我们是中国唯一家为整个医学影

像产业链提供多元化影像服务及价值的医学影像平台运营商及管理者。自2025年

初以来,我们的业务已取得以下进展:

• 整体业务稳定发展。于报告期内,本集团的收入约为人民币467.0百万元,

(i)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413.7百万元同比增加12.9%;

及(i)较2024年下半年的约人民币346.9百万元环比增加人民币120.2百万元或

34.6%。本集团的期内溢利由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1.0百

万元增加1,545.9%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15.8百万元。

• 影像中心服务及影像解决方案服务的客户快速扩张。影像中心服务作为本公

司收入的压舱石,凭借全国性网络布局、多元化中心类型及战略收购整合,

于报告期内我们新增开发11个影像中心(按签署协议而定),开始运营12个影

像中心(按签署运营确认函而定),并通过将影像运营过程中总结的能力模块

形成轻资产单体赋能业务的输出,于报告期内成功带动影像解决方案服务新

增客户354家,实现了客户的快速布局。

• 影像数据价值发掘及AI驱动业务发展。一脉云服务是我们打通「传统医疗服

务-数据服务-AI研发」的关键纽点,并于2025年4月,本公司附属公司北

京一脉阳光医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上海数据交易所上架「CT胸部病变标注

数据」(挂牌编号:1571967301-YLIEJ5101)。这标志着一脉阳光以高质量的

影像数据为纽带,率先打通「数据生产及治理-算法和技术-场景赋能」的

闭环,使医学影像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迈入新阶段。通过与华为云计算技术

有限公司、联仁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持续的深度战略合作,通过生态合作打通数据孤岛,打造全链条医疗

数据能力及自主可控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能力,为AI驱动及业务创新提供核

心燃料。

财务资料

董事会谨此公布本集团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核简明综合中期业

绩,连同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比较数字如下:


简明综合中期收益表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

附注2025年2024年

未经审核未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收入5467,049413,713

销售成本(329,803)(254,054)

毛利137,246159,659

销售开支(26,892)(32,961)

行政开支(74,986)(111,092)

研发开支(7,604)(5,715)

金融资产的减值亏损净额(4,108)(1,364)

其他收入8,0155,152

其他收益-净额5,6501,699

经营溢利637,32115,378

财务收益2,9311,143

财务成本(14,403)(11,049)

财务成本-净额(11,472)(9,906)

使用权益法入账的投资亏损份额(1,359)(1,098)

除所得税前溢利24,4904,374

所得税开支7(8,656)(3,412)

期内溢利15,834962

以下应占期内溢利:

本公司拥有人16,4433,836

非控股权益(609)(2,874)

15,834962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

附注2025年2024年

未经审核未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每股溢利

基本(以每股人民币列示)80.0460.011

摊薄(以每股人民币列示)80.0460.011

期内溢利15,834962

可能重新分类至损益的项目

按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债务工具的

公允价值变动–(2)

期内其他全面收益(扣除税项)–(2)

期内全面收益总额15,834960

以下应占期内全面收益总额:

本公司拥有人16,4433,834

非控股权益(609)(2,874)

15,834960


简明综合中期财务状况表

于2025年6月30日

于2025年于2024年

附注6月30日12月31日

未经审核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资产

非流动资产

物业、厂房及设备757,120809,758

使用权资产91,604129,392

无形资产121,32646,195

递延所得税资产39,95532,509

采用权益法入账的投资55,75944,398

预付款项、押金及其他应收款项201,548208,411

按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资产2,4003,000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70,21760,431

长期贸易应收款项925,39732,277

受限制现金–442

非流动资产总值1,365,3261,366,813

流动资产

按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资产–400

存货5,0496,745

长期贸易应收款项-即期部分943,51042,183

贸易应收款项9526,669432,028

预付款项、押金及其他应收款项116,066144,863

应收票据–1,600

受限制现金2,4642,066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64,729262,387

分类为持作出售的资产–4,703

流动资产总值1,058,487896,975

资产总值2,423,8132,263,788

权益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

股本366,062356,312

库存股(13,032)–

就雇员股份计划持有的股份(50,334)(14,037)

储备1,765,1061,603,931

累计亏损(474,115)(490,558)


于2025年于2024年

附注6月30日12月31日

未经审核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1,593,6871,455,648

非控股权益31,98028,383

总权益1,625,6671,484,031

负债

非流动负债

借款267,643272,222

租赁负债72,030101,856

递延所得税负债20,3974,372

其他非流动负债–320

非流动负债总额360,070378,770

流动负债

贸易应付款项1158,97726,485

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费用101,51678,755

合同负债5(c)25,34239,728

即期税项负债63,13750,992

借款148,704160,992

租赁负债39,99343,540

其他非流动负债-即期部分407495

流动负债总额438,076400,987

负债总额798,146779,757

权益及负债总额2,423,8132,263,788


简明综合中期财务资料附注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

1 一般资料

江西一脉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公司」,前称深圳一脉阳光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于2014年10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注册成立为有限责任公司。本公司注册地

址为中国江西省赣江新区中国中医药科创城街道南新祺周东大道公共研发中心10号楼10楼

1002室。于2021年6月,本公司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本公司通过建立医学影像网络以及

运营管理服务、影像解决方案服务及一脉云服务提供医学影像服务。

本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统称「本集团」)主要于中国从事提供医疗影像服务、影像解决方案

服务及一脉云服务。

本公司股份已于2024年6月7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

除另有所指外,本简明综合中期财务资料乃以人民币千元呈列,并已于2025年8月18日获

董事会批准刊发。

本简明综合中期财务资料未经审核,但已由审计委员会审阅。

2 编制基准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本简明综合中期财务资料乃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

准则」)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编制。简明综合中期财务资料应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

会(「IASB」)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会计准则所编制的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度的综合财务

报表一并阅读。

3 重大会计政策

除下文所述者外,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综合财务报表所述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综

合财务报表使用的会计政策一致。

中期间的所得税乃使用原应适用于预期全年盈利总额的税率累计。


(a) 本集团采纳的新订及经修订准则

一项经修订准则于本报告期间可供应用。本集团无须因采纳该准则而改变其会计政

策或作出追溯调整。

新订准则及修订本

于下列日期或

之后开始的

年度期间生效

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修订)缺乏可兑换性2025年1月1日

(b) 尚未获采纳的新订准则及修订本

以下为已发布但尚未于2026年1月1日开始的财政年度生效而未被本集团提前采纳的

新订准则、新诠释及对准则及诠释的修订:

新订准则及修订本

于下列日期或

之后开始的

年度期间生效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及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

(修订)

对财务工具的分类及计量的修订2026年1月1日

年度改进计划对国际财务报告会计准则的

年度改进-第11卷

2026年1月1日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及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

(修订)

参考自然电力的合约2026年1月1日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财务报表的列报及披露2027年1月1日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9号无公共受托责任的附属公司:

披露要求

2027年1月1日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及

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

(修订)

投资者与其联营公司或合资企业

之间的资产出售或出资

待定

本集团正在评估该等新订准则、新诠释及对准则及诠释的修订之全面影响。

4 估计

编制中期财务资料需要管理层作出影响会计政策的应用以及资产及负债、收入及开支的列

报金额之判断、估计和假设。实际结果可能与该等估计有所不同。

在编制本简明综合中期财务资料时,管理层在应用本集团的会计政策时作出的重大判断及

估计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与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综合财务报表所适用者相同。


5 收入及分部资料

(a) 分部概述及主要活动

于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本集团主要于中国内地从事影像业务。本集团的主

要经营决策者(「主要经营决策者」)已确定为董事会主席及执行董事,彼等负责分配

资源及评估经营分部的表现。

管理层将业务的经营业绩作为一个分部进行审查,以作出有关将予分配资源的决

策。因此,本公司执行董事认为只有一个分部用于作出战略决策。所得税前收入及

溢利为向董事长及执行董事汇报的用于资源分配及表现评估的计量标准。

多年来,本集团构建了支援我们的影像中心运营及丰富影像服务业务,例如占本集

团总收入不到5%的云平台服务的基础设施,并形成了本集团的能力。

本集团的所有业务及运营均在中国内地进行,目前本集团的主要市场、大部分收

入、经营亏损及非流动资产均来自╱位于中国内地。因此,并无呈列地理分部资料。

(b)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收入

截至2025年及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本集团按类别划分的收入分析如下: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向主要经营决策者汇报的收入分部资料如下: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

2025年2024年

未经审核未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影像中心服务达成履约责任

-旗舰型影像中心时间点56,68760,424

-区域共享型影像中心时间点184,446182,677

-专科医联体型影像中心随时间45,55653,995

-运营管理型影像中心随时间12,93821,857

299,627318,953

影像解决方案服务

-影像设备解决方案时间点152,00484,552

-设备保养服务随时间8,895628

160,89985,180

一脉云服务

-云平台服务随时间6,5235,580

-软件销售时间点–4,000

6,5239,580

467,049413,713


(c) 合同负债

本集团已确认由客户垫款的合同负债如下:

于2025年

6月30日

于2024年

12月31日

未经审核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有关影像中心服务的合同负债2,1612,594

有关影像解决方案服务的合同负债22,81036,696

有关一脉云服务的合同负债371438

25,34239,728

下表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确认的收入中有多少与结转的合同负债有关: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

2025年2024年

未经审核未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归入期初合同负债结余项下的已确认收入

影像中心服务80096

影像解决方案服务32,4864,209

云平台服务29717

33,5834,322

6 经营溢利

在财务资料中呈列为经营项目的金额分析如下。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

2025年2024年

未经审核未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原材料及买卖医疗设备162,47581,189

雇员福利开支92,895100,487

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80,44479,424

维修及保养23,26924,901

营销费17,50719,960

使用权资产折旧17,01618,496

出售使用权资产收益(2,941)(1,171)

无形资产摊销2,0211,932

出售物业、厂房及设备亏损35669

上市开支–34,454


7 所得税开支

于综合中期收益表中于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开支金额为: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

2025年2024年

未经审核未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即期所得税14,46511,366

递延所得税(5,809)(7,954)

8,6563,412

全球最低附加税项

根据自2008年1月1日生效的中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适用于本集团位于中

国内地的实体的企业所得税率为25%,惟以下所载受优惠税率规限的该等企业除外。

北京一脉阳光医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信息」)及湖北智影一脉阳光医疗科技有限公

司(「湖北智影」)均被认定为「高新科技企业」证书资格。石城一脉阳光医学影像有限公司

(「石城一脉」)、西咸新区一脉阳光医学影像诊断有限公司(「西咸一脉」)、射洪佳士一脉

医学影像诊断有限公司(「射洪一脉」)及成都温江一脉阳光互联网医院有限公司(「成都互

联网」)可享有开发华西地区的税务优惠政策。根据地方税务当局的批准,北京信息、湖北

智影、石城一脉、西咸一脉、射洪一脉及成都互联网均有权于2024年及截至2025年6月30

日止六个月享有15%的优惠所得税率。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适用于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为5%。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根据中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从事研发

活动的企业于确定该年度应课税溢利时,有权将其产生的研发开支的200%作为扣税开支

(「超额抵扣」)。

按适用企业所得税率及除所得税前溢利(包括于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实际企

业所得税)计算的预期所得税对账如下: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

2025年2024年

未经审核未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除所得税前溢利24,4904,374

按适用法定税率计算的税项6,1231,093

-优惠税率的影响(661)(2,151)

-有关研发开支的超额抵扣(1,395)(1,186)

-不可扣税开支3,7955,152

-动用先前并未确认税项亏损(2,917)(3,144)

-并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暂时性差额1,5111,423

-并未确认为递延税项资产的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49112

-确认先前未确认税项亏损与其他暂时性差额的

递延税项资产(5,861)(5,803)

-并未确认为递延税项资产的税项亏损7,6597,642

-应占以权益法入账之投资业绩353274

所得税开支8,6563,412


8 每股盈利

(a) 基本

每股基本盈利根据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本集团盈利除以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

月已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不包括库存股及就雇员股份计划持有的股份)计

算。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

2025年2024年

未经审核未经审核

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人民币千元)16,4433,836

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千股)357,963340,858

每股基本盈利(以每股人民币元列示)0.0460.011

(b) 摊薄

截至2025年及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本集团并无任何潜在普通股。因此,截至

2025年及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每股摊薄盈利与各期间的每股基本盈利相同。

9 贸易应收款项及长期贸易应收款项

于2025年

6月30日

于2024年

12月31日

未经审核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即期

贸易应收款项

-应收第三方款项564,660469,339

-应收关联方款项9,6466,562

574,306475,901

减:减值拨备(47,637)(43,873)

526,669432,028


于2025年

6月30日

于2024年

12月31日

未经审核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长期贸易应收款项-即期部分

-应收第三方款项49,18550,788

-应收关联方款项8,6746,578

57,85957,366

减:减值拨备(14,349)(15,183)

43,51042,183

非即期

长期贸易应收款项

-应收第三方款项13,06217,487

-应收关联方款项13,43716,150

26,49933,637

减:减值拨备(1,102)(1,360)

25,39732,277

总计595,576506,488

本集团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的规定使用简化法对预期信贷亏损作出拨备。于2025年

6月30日及2024年12月31日,贸易应收款项及长期贸易应收款项总金额减值拨备分别约为

人民币63,088,000元及人民币60,416,000元。

于2025年6月30日及2024年12月31日,按发票日期呈列的贸易应收款项账龄分析如下:

于2025年

6月30日

于2024年

12月31日

未经审核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1年以下462,566383,265

1至2年73,09969,148

2至3年29,89917,267

3年以上8,7426,221

574,306475,901

由于贸易应收款项的短期性质,其账面值与其于资产负债表结算日的公允价值相若且以人

民币计值。


于2025年6月30日及2024年12月31日,按发票日期呈列的长期贸易应收款项账龄分析如

下:

于2025年

6月30日

于2024年

12月31日

未经审核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1年以下1,2059,211

1至2年17,57439,511

2至3年39,36212,351

3年以上26,21729,930

84,35891,003

长期贸易应收款项已贴现且贴现率并无重大变动,因此其账面值接近其于资产负债表结算

日的公允价值并以人民币计值。

10 股息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及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本公司并无派付或宣派股

息。

11 贸易应付款项

于2025年

6月30日

于2024年

12月31日

未经审核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贸易应付款项-第三方58,97726,485

于2025年6月30日及2024年12月31日,按发票日期呈列的贸易应付款项账龄分析如下:

于2025年

6月30日

于2024年

12月31日

未经审核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1年以下53,18422,749

1至2年9153,421

2年以上4,878315

58,97726,485


管理层讨论及分析

I. 业务回顾

概览

我们作为中国一家领先的医学影像专科医疗集团,是中国唯一家为整个医

学影像产业链提供全面医学影像服务及价值的医学影像平台运营商与管理

者。自2024年6月7日在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医学影像服务第一股」

以来,本公司持续深化战略布局与业务创新,全力构建更高效、更可及、更

智慧的医学影像生态服务平台。本公司于2025年3月10日获纳入港股通及恒

生指数。本公司于2025年5月6日按配售价每股配售股份20.00港元向不少于

六名承配人完成配售合共9,750,000股配售股份。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约为

182.29百万港元。

本公司始终坚持以「医学影像服务」为核心并稳固基本盘支撑创新发展,以影

像解决方案服务为拓展引擎,以一脉云服务为本公司传统业务升级的关键扭

点,通过「服务场景+科技创新」双引擎相结合,持续巩固中国第三方医学影

像服务平台行业整合者的地位。我们的战略实施路径已经形成完整的价值闭

环:通过「影像中心网络规模化布局」「精细化运营能力输出」「数据资源价值

释放」「产业生态平台赋能」四维协同,构建起覆盖全国17个省的差异化竞争

壁垒。影像中心服务作为本公司收入的压舱石,凭借全国性网络布局、多元

化中心类型及战略收购整合,构建起支撑本公司创新业务(如数据服务、AI

研发、海外扩张)的坚实基础,为后续多样化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本盘」保

障。影像解决方案服务作为本公司轻资产战略的核心载体,以「模块化输出

+生态化扩张」为核心逻辑,为本公司业务注入爆发式增长动能。一脉云服务

作为本公司数字化战略的核心载体,通过强大的信息化支撑呼应国家医疗互

联互通政策,通过数据积累、治理与AI孵化,构建起「数据-算法-场景」

的完整闭环,为本公司赋予传统医疗服务的升级空间与数据服务的商业化想

象,是未来业务井喷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2025年上半年,国家持续推动的医疗资源下沉与共享、云影像与结果互认、

数据服务与医疗AI应用等政策,不仅与我们现有业务高度契合,更为我们未

来的创新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医疗资源下沉与共享方面,我们通过「设备共享+医生共享+数据共享」的模

式,在多地实现了基层分中心拍片、共享中心诊断的高效协作,始终贯彻推

行的影像「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模式,让基层设备物尽其用、患者就医

更便捷省钱、诊断质量稳步提升。随着「一证多址」经验的推广,县域医疗正

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变革。同样,随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加速,基层

对第三方影像服务的需求正从「补充」转向「刚需」,为我们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提供了政策保障。

云影像与结果互认政策的出台,为我们信息化能力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家正大力推动跨机构、跨区域的影像结果互认、为盘活全国数据连通及百

姓就医便捷提供政策指导。我们的一脉云平台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实时上传、

云端存储与多级调阅功能,符合政策对标准化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要

求。这不仅帮助我们巩固了现有业务,还为我们云存储与调阅服务的快速增

长奠定了基础。

在数据服务与医疗AI领域,《「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2024年)推动医疗数据合规流通,支持地方开展医疗数据资产化试点,明确

医疗数据交易所交易规则,为我们已上架上海数据交易所的数据产品提供了

合规交易依据。同时,我们孵化的上海影禾医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影禾医

脉」)发布了全球首个全模态医学影像基座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

理暂行办法》对AI辅助诊断的规范,则为我们的影像基座大模型创造了商业

化应用的政策环境。随着AI辅助诊断逐步纳入医保支付,我们的技术优势将

进一步转化为商业化成果,为本公司开辟新的增长点。

此外,医疗器械与医学影像中心政策的优化,为我们降低了扩张成本。《医

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提供的首台套设备支持政策,显

著降低了我们的设备投入成本。国家卫健委核医学发展规划(2025年)提出

的「一县一核医学科」目标,推动三级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全覆盖,与我们通过

收购广州高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高脉健康」)布局的核医学业务形成战略协

同。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带来的影像检查需求增长,以及分级诊疗政策

推动的基层高端检查需求升级,为我们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于报告期内,我们产生收入人民币467.0百万元,主要来自:(i)影像中心服

务;(i)影像解决方案服务;及(i)一脉云服务。


影像中心服务

我们的影像中心服务旨在解决医学影像产业痛点,实现优质医学影像资源的

赋能与均衡分配,形成连锁医学影像中心网络。我们的影像中心服务包括:

(i)于自有影像中心提供影像检查及诊断等服务;及(i)为业务伙伴的影像中心

提供运营管理服务。我们通过四类影像中心提供上述服务,即:(i)旗舰型影

像中心;(i)区域共享型影像中心;(i)专科医联体型影像中心;及(iv)运营管

理型影像中心。

于报告期内,我们自影像中心服务产生的收入约为人民币299.6百万元,(i)较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319.0百万元同比减少6.1%;及(i)

较2024年下半年的约人民币286.8百万元环比增加人民币12.8百万元或4.5%,

主要由于国内宏观环境波动及医疗行业深化改革进程中秩序调整的综合影

响。为了应对行业的周期性调整,本集团主动调整业务节奏,对存量影像中

心项目实施更高质量的运营管理,对新成立的影像中心实施更精细化的建

设,新的影像中心项目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逐步交付投入运营,影像中心收

入恢复稳定增长。

整体上,我们的核心影像中心服务收入整体保持稳定。面对整体宏观经济持

续下行以及医疗行业政策环境的强监管,尤其是2025年上半年,全国多省份

地区密集出台了影像检查项目收费调整政策,对医学影像服务行业的收入模

式和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依托其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扎实的运营

管理能力和深厚的区域市场根基,我们影像中心业务网络展现出显著的经营

韧性与抗风险能力。尽管面临检查服务价格调整的直接影响,本公司影像中

心业务收入在报告期内仍保持了整体稳定。我们致力于不停探索影像中心业

务拓展的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合作伙伴的多元化。除与公立医院开展影像中心

业务合作外,我们积极挖掘与优质社会资本医疗机构的影像中心业务合作;

除自建影像中心外,我们积极推进通过投资并购、产业基金孵化等多种举措

扩大医学影像中心网络的布局与建设;除传统影像中心业务拓展外,我们调

整产品策略将影像中心服务拆解标准化为多个刻度留着的轻小型模块产品,

提升服务灵活性,扩大服务客户规模。


2025年2月,我们成功落地了创新型影像业务模式—由旗舰型影像中心向区

域共享型影像分中心的延伸。依托旗舰型影像中心湘潭一脉阳光医学影像诊

断中心(「湘潭中心」),我们与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达成合作,通过「一证多

址」方式在该院设立区域共享型影像分中心。同月,湘潭中心顺利完成了医

疗执业许可证执业地址的增项。这一创新模式的落地,标志着我们成功构建

了以旗舰中心为枢纽、辐射区域医疗机构的轻资产高效扩张路径,通过一证

多址显著降低了分中心设立的政策门槛与时间成本,依托旗舰中心成熟的运

营体系、技术标准和专家资源,确保分中心服务质量的同质化与高水平,以

实现区域内影像诊断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协同。

2025年6月,我们完成对高脉健康70%股权的收购。通过整合高脉健康在核医

学领域长期积累的优质分子影像中心资源、深厚学科专业经验及核药物研发

能力,强化我们在核医学项目开发、管理与运营方面的核心能力。同时,依

托高脉健康在核药物研发方面的优势,提升我们核医学精准诊断能力。从而

为实现医学影像业务协同发展,推动行业创新升级,深化区域市场开发并开

辟多元化业务增长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


于报告期内,我们如下所述继续在中国扩展和开发我们的影像中心服务,并

加强我们的市场领导地位,形成「旗舰型+区域共享型+专科医联体型+运营管

理型」的国-市-县-乡贯穿的网络体系:

A. 已开发项目。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我们新增开发11个影像中

心(按签署协议而定),包括1个旗舰型影像中心、1个区域共享型影像

中心、8个专科医联体型影像中心及1个运营管理型影像中心;新增1个

存量到期续签项目(即赣州仁心健康体检中心专科医联体型影像中心项

目)。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公司已开发合共126个影像中心,包括10

个旗舰型影像中心、34个区域共享型影像中心、68个专科医联体型影像

中心及14个运营管理型影像中心。

B. 已运营项目。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我们开始运营12个影像中

心(按签署运营确认函而定),包括2个区域共享型影像中心、9个专科医

联体型影像中心及1个运营管理型影像中心。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公

司已运营合共115个影像中心,包括9个旗舰型影像中心、30个区域共享

型影像中心、60个专科医联体型影像中心及16个运营管理型影像中心。

本集团合共有34张医疗机构执业牌照,其中包含33张有效的第三方医学

影像中心许可证,1张互联网医院许可证。

C. 在建中项目。截至2025年6月30日,共有11个在建中影像中心(指开发中

但尚未投入运营的影像中心),包括1个旗舰型影像中心、3个区域共享

型影像中心及7个专科医联体型影像中心,预期将于2025年下半年开始

运营。

影像解决方案服务

我们的影像解决方案服务主要包括:(i)设备选择及配置;(i)基础设施改造服

务;(i)培训服务;(iv)维修及保养服务;及(v)一脉云平台有关服务。我们一

般向客户提供服务组件,主要包括设备选择及配置服务、基础设施改造服务

及培训服务,作为以设备为中心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套件。客户亦能够向我们

采购个别服务组件,例如维修及维护服务等。我们的目标是透过影像赋能解

决方案,增强客户为患者服务的能力,并认识到「使用好设备比购买好设备

更为重要」。


于报告期内,我们自影像解决方案服务产生的收入约为人民币160.9百万元,

(i)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85.2百万元同比增加88.9%;

及(i)较2024年下半年的约人民币52.4百万元环比增加人民币108.5百万元或

207.1%。

影像解决方案服务收入的上升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国家医疗新基建政策红利持

续释放,自2024年末国家医疗设备更新需求逐步恢复,赋能业务收入实现稳

步增长。此外本集团打造的更具有灵活性的多样化的单体赋能产品,带来客

户数量的显著增加,为本集团收入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本公司将基础

设施改造服务、培训服务、维修及保养服务、一脉云平台有关服务拆解成了

多个可独立组合的轻小型模块产品,增加影像解决方案服务的灵活性,有效

降低客户采用门槛,快速增加客户用户数量的覆盖。

一脉云服务

我们的一脉云服务按全流程整体规划,模块式分步研发。我们的一脉云服务

帮助医疗机构减少劳工成本、标准化工作流程、实现数据驱动管理,进而提

高该等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我们的一脉云平台由多

个模块集合而成。我们的商业化一脉云平台的模块主要包括:(i)医学影像业

务流程模块;(i)运营管理模块;及(i)数据及AI模块。

截至2025年6月30日,我们取得了97项软件著作权及2项有关一脉云平台医疗

器械注册证,获得2项发明专利,并有3个发明专利申请待审查。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我们自一脉云服务产生的收入约为人民币6.5

百万元,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9.6百万元减少31.9%。

收入减少主要是由于一次性软件销售收入的减少。云平台服务收入保持稳定

增长,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5.6百万元增加16.9%。


一脉云服务是我们打通「传统医疗服务-数据服务-AI研发」的关键纽点。

作为本公司数字化战略的核心载体,它不仅通过强大的信息化支撑呼应国家

医疗互联互通政策,更通过数据积累、治理与AI孵化,构建起「数据-算

法-场景」的完整闭环,为本公司赋予传统医疗服务的升级空间与数据服务

的商业化想象,是未来业务井喷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云胶片方面,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检查结果互认」及「影像云索引共享」政

策,以云胶片全面替代实体胶片,显著降低患者单例就医成本,有效提升跨

院互认率并减少重复检查。随着云胶片被纳入多地医保收费目录,该项目正

加速实现从「供给型」向「收费型」的成功转化,成为重要的可持续收入增长

点。

在数据治理领域,依托覆盖全国的影像网络,我们开始尝试构建起海量标准

化资源库,加强数据治理能力(例如数据标注与清洗)以及数据治理产品输出

能力。同时依托数据实力进行AI生态相关布局。

2025年1月和3月,本公司附属公司南昌一脉阳光医学影像诊断有限公司获得

全国首个「医学影像智慧平台标准数据库」的公示与登记,随后附属公司北京

一脉阳光医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继续完成「医学影像结构化数据标准集」的公

示与登记,并均成功获得《数据资源登记证书》,完成了数据资源转变为数据

资产的第一步。

2025年2月,本公司与中国医疗人工智能领军企业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其股份于联交所上市(股份代号:2506)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围绕优势

区域联合市场开发、优势产品与业务模式合作、创新投资模式探索、共建区

域医疗可信数据空间、医疗大模型及医学影像AI诊断大模型合作研发、智能

化健康管理业务探索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

医疗解决方案,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加速落地。


2025年4月,本公司附属公司北京一脉阳光医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上海数据

交易所上架「CT胸部病变标注数据」(挂牌编号:1571967301-YLIEJ5101),

同时获得数据供需方认证书(供需方编号:GXESP12025033174B),从数据

流通合规性维度,彰显了医疗数据资产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也标志着数据

从「资源」到「资产」的跨越具备了市场化基础,为医疗数据要素在科研、AI训

练等场景的高效流通提供了合规凭证。在数据上架后的同月,「上海现代服务

业联合会AI+创新应用委员会」正式揭牌成立,并正式聘任本公司成为委员会

的理事长单位。该委员会由政府部门、行业龙头、科研机构及资本方共同参

与,本公司将与委员会成员共同推进技术标准共建、跨行业数据共享、国际

资源对接。

2025年6月,基于本公司的数据治理服务能力,被江西省南昌市授牌成为南

昌市数商生态联盟成员单位,参与南昌市可信数据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助力

南昌打造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标杆。深度参与核心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

作,标志着本公司在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中的专业价值获得了政府层面的充

分肯定。

报告期内,本公司在湘潭区域持续推进的「互联互通一张网」项目取得重大进

展,已顺利完成部署并达到验收条件。该项目成功为9家医院打造了一体化医

学影像云平台,集成部署了涵盖数据采集与管理、影像云平台、区域影像数

据互认与监管、医学影像质控、远程会诊、AI辅助诊断集成以及远程教培等

核心系统,有效实现了当地医疗机构影像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这不仅树

立了区域医学影像云平台的标杆案例,有力验证了本公司大规模集成解决方

案的能力并显著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同时,通过推动建立当地

统一的影像标准与质控体系,进一步巩固了本公司在医疗数据标准化领域的

引领地位;项目深度契合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导向,彰显了服务医疗改革的社

会与商业双重价值;此外,AI辅助诊断等核心功能的成功集成,为拓展智能

化医疗服务边界、探索AI商业化新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全方位驱动本公司

未来业务增长。


海外事业部

面对境内医疗行业市场需求放缓及行业竞争加剧的阶段性压力,本公司积极

推进战略转型,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海外业务在东亚、东南亚、中东及非洲

等重点市场取得实质突破。于报告期内,海外业务部已累计完成15个销售项

目合同的签署。2025年5月,我们与医思健康(其股份于联交所上市(股份代

号:2138)合资成立的一脉医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一脉医思」)正式启动运

营,一脉医思将作为医思健康集团供应链平台及赋能中心,整合上游逾10家

供应商资源,为医思健康旗下8家医疗机构提供全周期运营管理经济能动系

统升级、临床效能解决系统升级、临床效能解决方案。2025年1月,我们与

马拉威共和国布兰太尔国际癌症中心(International Blantyre Cancer Centre)达

成百万美元级别医疗设备合作,为其引进高精度医学影像设备,以提升当地

肿瘤影像诊断能力,此次合作亦标志著本公司出海战略在非洲市场的实质突

破。2025年3月,我们与塞拉利昂共和国开展首次医疗耗材供应尝试,成功

完成首批造影剂产品的跨国交付。我们亦积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北非等

重点区域的逾3家专业医疗机构接洽并推动策略合作机会,探索透过收并购、

联营及多元合作模式,建构广域涵盖的跨国医学影像服务网络。

报告期内,我们完成远程技师标准化操作服务产品的设计,并成功打通海外

业务远程操作技术通道。该产品方案能够有效缓解当地医疗人力短缺与运营

成本高的双重瓶颈,凭借显著性价比优势及快速部署能力,能够助力客户优

化资源配置,支持加速开拓海外新兴市场,驱动可持续业务增长。

我们将坚持依赖中国制造极致的性价比、服务先行适度投资的策略,持续夯

实海外业务根基,从而逐步实现「聚焦全球资源,让健康无边界」的美好愿

景。


围绕三大业务板块的综合一站式生态系统平台

我们透过影像中心服务、影像解决方案服务及一脉云服务这三部分业务来建

构服务能力输出,而三者之间相互支撑和转化。针对客户的不同痛点及需

求,我们可提供不同的服务套餐来满足客户需求。这三大核心业务形成一站

式的生态平台,将不同参与者连结起来,而我们让这生态平台中的每个角色

都能获得本身的价值体现或价值互动。

下图展示围绕三大业务板块的一体化一站式生态系统平台:

一脉云服务

医学影像

业务流程

模块

应用场景AI技术工具

产业经验

科研成果

数据资产

及数据服务接入云平台

积累核心

能力,形成

解决方案

复制到更多

影像中心

数据上传

智能及大数据

服务

人工智能服务

供应商

影像医生/

其他医疗专业人员

医疗机构

患者/其他医疗

保健消费者

影像设备

制造商

其他参与者

数据管理

模块

AI管理

集成模块

运营管理

模块

影像中心

运营管理型专科医联体型

旗舰型区域共享型

影像解决

方案服务

设备选型

服务

基础设施

改造服务

影像临床

能力分析

质量控制医技护人员

培训

维修保养

服务及软件

技术植入

影像设备

根据协议

支付费用

提升影像能力

支付费用

优质医学

影像服务

专业临床

知识技能

智能工作平台

及培训

公司三大核心业务形成一站式生态系统平台,连接不同参与者

模式创新

(区域共享模式)

科技创新

(数据驱动服务)


单体赋能产品

2025年上半年,本公司对三大业务板块实施了关键的产品策略优化,核心是

「灵活轻资产的单体赋能产品」的延伸与覆盖。我们在聚焦于开发影像中心

业务模式同时,构建了以「模块化输出+生态化扩张」为逻辑的轻资产服务体

系。将原有的影像中心服务业务、影像解决方案服务、一脉云服务,拆解并

标准化为30余个可独立组合的轻小型模块产品,实现「标准化输出+定制化组

合」。该策略显著提升了服务的灵活性和市场响应速度,有效降低了客户采用

门槛。

于报告期内,轻资产单体赋能模式的快速推广,成功带动影像解决方案服务

新增客户354家。通过灵活轻资产的单体赋能模式实现的用户快速增长,其

所催生的强大规模效应,已成为驱动本公司整体增长的关键引擎,庞大的用

户群不仅能为本公司业务创造更广阔的市场入口和交叉销售机会;规模化的

服务运营有助于优化成本结构,提升整体服务网络的效率与盈利能力。从而

最终构建起以用户规模为核心的、难以复制的综合竞争优势,实现本公司各

业务间的深度协同与相互反哺,推动公司进入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轨道。

大放射科远程诊断╱咨询服务

核医学远程诊断服务

维修与保养

咨询服务

医院建设管理能力现状

报告及提升建议

影像中心现状整体

评估报告

机房或功能区域评估报告

新建影像中心平面

规划报告(含图)

施工图设计优化报告施工

预算报告(含招标清单)

施工监理报告(周报或月报)

决算报告

运营后建设质量巡查报告

装修、屏蔽、防护工程设计服务

结构、消防、智能化系统设计服务

委托建设服务、建设租赁服务

代办建设相关证书服务

竣工验收报告

耗材销售

附属设备

磁共振线圈

胶片、一次性使用高压造影注射器、

一次性使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设计咨询服务

施工咨询服务

办证咨询服务

单次维修、单次保养、

人工技术保、金保、

白金保、无懮移机

省级、国家级专家远程咨询服务

平台合作

医学影像

赋能服务

单体赋能产品

医疗设备全生命

周期服务

医建专业服务

集成平台

信息化智能

解决方案

质控一体化

管理方案

医学影像

人才赋能

影像周边产品

供应链服务

云胶片

精细化管理系统

质控系统

AI集成平台

ISPACS系统平台

区域亘通亘认平台

远程会诊系统

RMBA领导力班

技术全方位赋能

影像学院领导力项目

技术全方位赋能

特色技术及专病课程

影像技术中心技师派驻

影像技术中心设备远程托管

影像新技术应用培训产品方案

一脉阳光线上学习平台

数据标注项目

磁共振DTI后处理项目

医学影像数据资

产化及应用平台

诊断服务 仅限中心内医生


形成独有的数据-算法-场景的医学影像AI产业应用生态闭环

在三大核心业务所形成的一站式生态系统平台的基础上,一脉阳光通过构建

从自有影像中心网路到AI大模型应用的全链路闭环生态体系,率先打通了医

学影像AI商业化落地的核心路径,其价值逻辑在于将物理层的高质量数据生

产入口、技术层的模型训练与应用层的场景落地深度融合,形成「数据-大

模型-应用」的完整AI产业闭环,塑造「AI+医疗」在产业应用端的经典范式。

在物理层,覆盖全国的影像中心网路既是获取海量影像数据的天然入口,也

是AI产品落地的终端场景,这种「数据-场景一体化」结构解决了医疗AI行

业长期面临的数据孤岛与应用场景割裂的痛点。

在数据层,基于本公司覆盖全国的115个医学影像中心网络,平均每天产生

并积累2-3万例标准化医学影像数据,依托标准化影像数据与统一质控体系形

成的高质量结构化且经过数据清洗、整理、去隐私化的影像数据集,为训练

具备临床实用性的医学影像基座大模型提供了燃料,这种经过严格品质控制

的专病数据集相比开源数据具有更高的标注精度与临床一致性,能够突破传

统AI模型因数据杂讯导致的泛化能力瓶颈,真正发挥影像数据资产的深层价

值。

在AI模型层,通过影禾医脉自研的全球首个全模态全流程医学影像基座大模

型以及开放的医学影像AI科研平台,建立完整的医学影像AI「智造工厂」,实

现医学影像AI行业从单病种模型的「1.0时代」进入基座大模型的「2.0时代」。

在应用层,本公司的影像中心网络以及影像解决方案服务和一脉云服务所覆

盖的医疗机构是本公司医学影像AI产品最直接的应用方,通过医学影像AI在

影像诊断端的应用可以大幅提升医疗机构诊断能力和效率,同时降低对于基

础影像医生的成本投入。基于真实场景数据持续迭代的基座大模型通过自适

应学习机制不断优化诊断精度,反哺影像中心的智能阅片系统、辅助诊断工

具等应用模组,形成「数据喂养模型-模型优化服务-服务产生新数据」的

增强闭环。


下图展示围绕数据-大模型-应用场景的医学影像AI产业应用生态闭环:

应用场景下的真实世界使用,

持续进一步产生数据并优化算法

从数据到算法到应用场景

再回到数据的完整闭环

自有数据

自行生产并拥有影

像数据,数据标注

应用场景

模型和算法

基座模型和

算法形成AI产品

人才培养计划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才为第一战略资产,为驱动技术创新、医学影像服务能力

升级与可持续增长的可持续动力,构建「管理赋能+专业精进」双轨驱动的可

持续生态。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将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入组织战略,通过人才盘点、

青干班建设、管培生计划与股权激励四大支柱,构建驱动业务可持续发展的

内生人才生态:

人才盘点超越传统评估工具,成为战略落地的透视镜。通过科学建模与多维

诊断,系统识别高潜人才与能力缺口,使人才发展与业务方向动态校准。针

对暴露的跨部门协作与战略思维短板,及时启动定制化干预,确保组织能力

始终适配市场变革需求。

青干班培养立足管理层级跃迁,打造战略型中坚力量。模块化培养体系融合

专业深度、管理广度与创新思维,通过高管导师制打通经验传承通道。创新

采用「专业能力+实战演练+软实力」三维模块化培养,搭配中高管导师、业务

带教与人力资源辅导员闭环机制,为本集团补强了行政管理者、开发强将、

运营及医疗技术岗位优质管理人才的储备,为管理层注入新生力量。


通过「优质选拔储备干部」及「校企合作定向转化」,为本集团每年度输入了管

理者培养生人才及影像技术人才的新力量、新血液。管培生计划以「新光计

划」为核心,进入两年培养周期。通过6个月跨职能轮岗渗透业务全链条,以

业务总监与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双导师动态督导,配合季度考核淘汰机制

(低于70分预警),加速复合型人才孵化。同时,本集团与多家高校合作定向

培养与转化,从文化融合及技术能力角度,为一脉阳光的影像技术人才提供

保障,从而综合支撑本集团管理需求、专业需求。

股权激励构建人才价值共同体,实现组织与个体的深度绑定。通过绩效与潜

力双重筛选机制,将核心人才从执行者转化为事业合伙人。这种从「雇佣」到

「共创」的身份转变,不仅提升人才保留率,更激发组织创新活力,形成战略

目标与个人价值共振的长期发展动能。

于报告期内,我们的专业医学影像服务能力求得了以下提升:

A. 医学影像专业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我们共开展256场医学影像专项培训,

覆盖2,988人次,其中诊断培训与专家带教174场、技术提升实操指导82

场,全面提升基层团队诊疗能力;专家委员会牵头27场临床带教(覆盖

1,067人次),以真实病例推动规范化建设;江西省区开展122场区域带教

强化资源协同;影像学院实施18场专题培训与54场技术带教,覆盖心脑

血管、神经系统、骨肌系统、腹部系统、乳腺及胸部影像等多个亚专业

领域。

B. 富有一脉阳光品牌烙印的病种专项影像检查和影像特色技术不断发展并

为本集团创造高净值收入,形成本集团专业运营发展的特色创新路径。

通过尝试,本集团在一期推出脊柱侧弯、心脑血管疾病、阿尔兹海默

症、直肠癌精准分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筛查(血管壁高分辨成像)等病

种专项影像检查,并成功加入「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在中国老年疾

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实现了本集团体系内外权威医疗组织团体和本集团影

像中心的联动资源循环;推出颞颌关节MR检查、乳腺MR平扫+动态增

强扫描、肌骨超声、颅神经MR扫描、胃、小肠CT检查等多项影像特色

技术。


C. 持续保持影像与临床的学科交流。我们的影像中心持续与临床科室互动

交流,传递新技术和新检查,共组织临床学术交流237场。通过影像中心

与临床的交流和知识传递,并以高质量影像为基础,助力临床成立专科

门诊(例如脑健康专科门诊、肺结节专科门诊、颈动脉斑块专科门诊等)

发展临床重点专科,提升医院整体的诊疗技术和学科发展。

D. 注重本集团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储备。始终重视新生力量的培养及专业人

才的储备,本集团影像学院重点推进与医学高校间的见习、实习和就业

定向培养合作,与高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与高校专家团队进行人工智

能科研的合作,并与3所院校实现多维牵手发展。同时,部分旗舰中心也

主动拓展与高校的交流合作,与2所高校签署实训基地协议,进一步增强

了基层影像团队的人才保障与学术支撑体系。

I. 财务回顾

概览

以下讨论乃基于本公告其他部份所包含的财务资料及附注,并应结合该等财

务资料及附注一并阅读。


收入

于报告期内,我们主要自三条业务线产生收入,即:(i)影像中心服务;(i)影

像解决方案服务;及(i)一脉云服务。下表载列于所示期间的收入明细: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

2025年2024年

未经审核未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影像中心服务达成履约责任

-旗舰型影像中心时间点56,68760,424

-区域共享型影像中心时间点184,446182,677

-专科医联体型影像中心随时间45,55653,995

-运营管理型影像中心随时间12,93821,857

299,627318,953

影像解决方案服务

-影像设备解决方案时间点152,00484,552

-设备保养服务随时间8,895628

160,89985,180

一脉云服务

-云平台服务随时间6,5235,580

-软件销售时间点-4,000

6,5239,580

467,049413,713

于报告期内,本集团的收入约为人民币467.0百万元,(i)较截至2024年6月30

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413.7百万元同比增加12.9%;及(i)较2024年下半年的

约人民币346.9百万元环比增加人民币120.2百万元或34.6%。

本集团整体收入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客户数量增加带来的影像解决方案服务收

入增加。


销售成本

于报告期内,我们的销售成本主要包括买卖医疗设备、雇员福利开支及物

业、厂房及设备折旧。本集团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销售成本约为

人民币329.8百万元,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254.1百万

元增加29.8%。销售成本增加,主要由于影像解决方案服务业务量增加所致。

毛利及毛利率

毛利指我们的收入减去销售成本。由于上述因素,本集团的毛利由截至2024

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159.7百万元减少14.0%至截至2025年6月30

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137.2百万元。毛利率指我们的毛利占我们收入的百分

比。本集团的毛利率由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38.6%下降至2024年

下半年的33.9%,再下降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29.4%。

毛利和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i)2025年随着国家关于影像检查收费调整政策

的逐步实施,对于本集团部分影像中心的毛利产生一定的影响;及(i)随着设

备更新改造的深入推进以及行业大型影像设备集采推动下行业竞争压力的增

加,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解决方案服务的毛利空间。面对上述外部政策及竞争

环境带来的变化,本公司主动从精细化运营管理出发,持续优化成本结构提

升运营效率,同时推出更多高毛利的单体赋能产品,管理层认为毛利和毛利

率水平将逐步提升。

销售开支

于报告期内,我们的销售开支主要包括雇员福利开支及营销费。本集团截至

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销售开支约为人民币26.9百万元,较截至2024年

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33.0百万元减少18.5%。销售开支减少,主要由

于本集团在应对行业周期性调整的过程中,大力开展多项降本增效措施,优

化营销策略,聚焦资源,提高营销效率。

行政开支

于报告期内,我们的行政开支主要包括雇员福利开支、上市开支、使用权资

产折旧、差旅开支、办公室开支及应酬费。本集团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

个月的行政开支约为人民币75.0百万元,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

约人民币111.1百万元减少32.5%。行政开支减少,主要是由于上市开支的减

少。

研发开支

于报告期内,我们的研发开支主要包括雇员福利开支、折旧及摊销以及差旅

开支。本集团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研发开支约为人民币7.6百万

元,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5.7百万元增加33.3%。开支

增加,主要由于进行数字化及AI研发战略改革的过程加大研发投入。


财务收益及成本

于报告期内,我们的财务收益指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财务成本主要包括

(i)银行借款的利息开支;(i)租赁负债的财务开支;及(i)其他借款的利息开

支。下表载列我们于所示期间的财务收益及成本的明细: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

2025年2024年

未经审核未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财务收入:

-银行存款利息收入2,9311,143

财务成本:

-银行借款的利息开支(5,016)(2,381)

-其他借款的利息开支(6,775)(4,572)

-租赁负债的财务开支(2,690)(4,116)

(14,481)(11,069)

资本化金额7820

财务成本总额(14,403)(11,049)

财务成本-净额(11,472)(9,906)

我们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财务成本净额约为人民币11.5百万元,

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9.9百万元增加16.2%。财务成本

净额增加主要是由于新开发的影像中心项目,融资租赁及银行借款相应增加。

所得税开支

于报告期内,我们的所得税开支为人民币8.7百万元。根据有关现行法律、诠

释及惯例,我们就中国业务作出的所得税开支按照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

个月的应课税溢利计提,按25%的法定税率或优惠税率缴税。

期内溢利

由于上述因素,我们的期内溢利由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

1.0百万元增加1,545.9%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约人民币15.8百万

元。溢利增加,主要由于(i)客户数量增加带来的收入增长;(i)本集团在应

对行业周期性调整的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流程、应用技术等多项措

施相结合,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的同时,提升产出和运营效率,实现降本增

效;及(i)在数据资源和AI端的持续投入和投资逐步带来财务收益的体现。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

2025年2024年同比变动

未经审核未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

EBITDA135,443114,13218.7%

为补充我们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列报的综合收益表,我们亦使用EBITDA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此项并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要求,亦非根据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列报。

我们相信,此项计量为投资者及其他人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以与帮助我们

的管理层的相同方式理解及评估我们的简明综合中期收益表。然而,我们

的EBITDA(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的列报可能无法与其他公司列报的类

似计量指标相比。此项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的使用作为分析工具有局限

性,因此,它不应被视为与我们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报告的综合全面收益

表或财务状况表的分析相分离或替代。此外,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的定

义可能与其他公司使用的类似术语不同。

EBITDA(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的定义为所得税前溢利加上财务成本、

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使用权资产折旧以及无形资产摊销,减去财务收益。

下表将我们的EBITDA(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与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我们所示期间的除所得税前溢利)进行对账: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

2025年2024年

未经审核未经审核

人民币千元人民币千元

除所得税前溢利24,4904,374

加:财务成本14,40311,049

加: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80,44479,424

加:使用权资产折旧17,01618,496

加:无形资产摊销2,0211,932

减:财务收益(2,931)(1,143)

EBITDA(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135,443114,132


资本管理

我们透过定期审阅资本架构而监控资本(包括股份及借款)。我们在管理资本

上的目标为保障我们有能力持续经营业务,从而能够为股东带来回报及为其

他持份者带来利益,以及优化资本架构以减低资金成本。

流动资金及资金资源

于报告期内,我们的营运资金主要来自经营性活动的现金流入净额、银行借

款、融资租赁及股权融资。我们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主要由所得税前

的溢利组成,并对(i)非现金项目,如净财务成本、物业、厂房及设备的折旧

以及使用权资产的折旧;(i)营运资金变化的影响,如合同负债、贸易应付

款项、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款项、贸易应收款项及其他应收款项以及预付款

项;及(i)已收利息及已付所得税的影响进行调整。

于2024年12月31日及2025年6月30日,我们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约为人

民币262.4百万元及人民币364.7百万元。我们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主要

反映报告期内配售新H股份取得的配售款。

截至2024年及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我们录得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分

别约为人民币34.1百万元及人民币93.0百万元。增加主要是由于加强应收款

项的管理,优化现金流。

借款及资产负债比率

于2025年6月30日,我们借款的总结余约为人民币416.3百万元(于2024年12

月31日约为人民币433.2百万元),全部以人民币计值,其中约人民币354.9百

万元为固定利率。于2025年6月30日,我们全部的借款均已悉数提取及并无

未动用的银行或金融租赁公司的贷款融资。

本集团于2025年6月30日的资产负债比率(根据总借款除以总权益再乘以

100%计算)为25.6%,较2024年12月31日的29.2%下降3.6%,资产负债比率

进一步优化。

流动资产净值

于2025年6月30日,我们的流动资产净值约为人民币620.4百万元,较2024年

12月31日的约人民币496.0百万元上升25.1%。流动资产净值上升,主要由于

报告期内配售新H股份,流动资金增加。


外汇风险

我们在中国通过建立医学影像网络以及运营管理服务、影像解决方案服务及

一脉云服务从而提供医学影像服务,大部分交易以本集团公司的功能货币人

民币计值及结算,因此,我们的外汇风险有限。我们目前并无外币对冲政

策,并透过密切监控外币汇率风险而管理外币风险。于2025年6月30日,我

们并无重大的以外币计值资产及负债,因此,我们并无任何重大外汇风险。

重大投资╱有关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的未来计划

截至2025年6月30日,我们并无作出或持有任何重大投资(包括于2025年6月

30日占本集团资产总额5%或以上的对被投资公司的任何投资)。

截至本公告日期,我们并无有关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的任何未来计划。

对附属公司、联营公司及合资企业的重大收购及出售

于报告期内,我们并无有关附属公司、联营公司及合营企业的重大收购或出

售。

资本开支

于报告期内,我们的资本开支总额约为人民币23.7百万元,主要用于购买设

备及无形资产(例如软件)。

资产抵押

于2025年6月30日,我们已抵押机器、银行现金、贸易应收款项及我们附属

公司的股权合共约人民币476.5百万元。

或然负债

于2025年6月30日,我们并无任何预计会对我们的财务状况或经营业绩产生

重大不利影响的重大或然负债、保证、法律、仲裁或行政程序。

雇员及薪酬政策

于2025年6月30日,我们有819名员工及543名医疗专业人员(包含全职雇员

及非全职医疗专业人员)。于报告期内,我们的雇员福利开支约为人民币92.9

百万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约人民币100.5百万元)。


我们致力建立具竞争力及公平的薪酬。为了有效地激励我们的员工,我们通

过市场调研不断完善我们的薪酬及激励政策。我们每半年对员工进行表现评

估,以提供对员工表现的反馈。我们员工的报酬通常包括基本工资及基于表

现的奖金。我们根据适用中国法律及法规,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险计划及住房

公积金。我们非常关注员工的福利,并不断完善我们的福利制度。我们为员

工提供额外的福利,如年假、津贴、补充医疗保险、年金、健康检查及家庭

成员的医疗保险等。

为培养雇员的素质、知识和技能水平,我们持续为雇员提供教育及培训计

划,包括内部及外部培训,以强化彼等的技术、专业或管理技能。我们亦定

期为雇员提供培训计划,以确保雇员在各个方面都了解并遵守我们的政策及

程序。

I. 未来发展及战略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医学影像服务领域的创新引领者,构建「实体网络+数

智生态+全球服务」的医学影像全价值链平台。通过持续深化轻资产能力输

出、强化数据与AI驱动的服务创新、快速扩展海内外市场覆盖,进一步巩固

行业领导地位,推动医学影像产业向「高效化、智能化、生态化」升级。为实

现此目标,我们计划实行以下战略:

1、 深化全国影像中心网络立体布局,推动全球服务能力拓展,构建「影像

服务」一张网升级版

我们将以影像中心服务为「压舱石」,依托其全国性网络布局的规模优势

与稳定现金流支撑,融合影像解决方案服务「模块化输出+轻资产扩张」

的爆发式增长动能,构建层级分明、效能联动、全球延伸的「中国影像

服务」一张网升级版,实现从「物理网络覆盖」到「能力生态渗透」的战略

跃升。

• 区域共享影像中心:以「资源共享+能力下沉」为核心,打造基层医

疗影像基础设施。我们将区域共享影像中心作为连接县域与乡镇的

关键节点,深度结合「设备共享+医生共享+数据共享」的成熟模式

与影像解决方案的模块化服务优势,实现覆盖广度与服务深度的突

破,并持续强化其「压舱石」的核心支撑作用。具体而言,我们将精

准覆盖医疗薄弱区,在江西、湖南、陕西等重点区域,复制「一证

多址」运营经验,重点布局医疗资源缺口突出的县域,通过中心辐射

+网点延伸模式,使单区域共享中心服务半径拓展至5-8个县域及乡

镇,覆盖更多乡镇卫生院及社区诊所。针对基层「设备有、不会用」


的痛点,配套影像解决方案中的「基础影像能力包」(含设备运维、

技师驻场培训、远程诊断支持),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快速具备标准化

影像检查能力;同时,持续进行效能提升与成本优化,通过一脉云

平台实现区域内影像数据实时上传、云端集中诊断,联动旗舰型中

心的专家资源提供远程会诊支持,缩短基层疑难病例诊断周期。同

时,整合区域内检查需求进行集中预约排班,结合耗材集中采购(影

像解决方案的规模效应优势),降低单例检查成本,在惠民利民的同

时,保障中心持续盈利。

• 旗舰型影像中心:以「临床-科研-高端服务」为三角,构建区域

影像能力枢纽。我们计划以旗舰型影像中心为窗口,依托本集团战

略收购整合的优质资源与中心科研能力,使其成为区域内疑难病症

诊断、高端服务及创新研发的枢纽。我们通过临床与科研深度融合

的策略,在核心城市的旗舰中心深化与顶级大型三甲机构的「第二影

像科」合作,联合成立心脑血管、肿瘤等特色疾病专家工作室,提升

年服务高端患者及科研案例数。借助收购高脉健康获得的核医学资

源,补充PET-CT等高端设备和资源的服务能力,强化普通放射与核

医学诊断的立体优势,满足高端患者精准诊疗需求;我们还将以旗

舰中心为载体,创新研发赋能产业,联动一脉云的千万级影像数据

与影禾医脉的全模态基座大模型,开展多模态影像算法研发及数据

服务。例如,针对肿瘤早筛,联合科研机构利用旗舰中心的多模态

影像数据训练AI模型,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使旗舰中心同时

成为「临床服务高地」与「创新孵化基地」。


• 专科与运营管理型中心:以「场景定制+能力输出」为抓手,实现基

层服务精准渗透。我们将专科医联体型与运营管理型中心聚焦在基

层刚需场景,通过「定制化服务+标准化输出」的组合拳,深度绑定

基层医疗机构,扩大服务渗透。首先,我们拟实施专科场景精准覆

盖,在大病慢病高发的乡镇推广筛查中心(例如「低剂量肺癌筛查影

像中心」)模式,结合影像解决方案中的AI辅助诊断工具,提升基层

疾病早期筛检率,并形成「初筛-随访-干预」的闭环管理;我们

还将持续推动运营管理效能升级,为合作医院输出升级后的标准化

SOP体系,涵盖预约、检查、诊断、质控全流程,结合影像解决方

案的「运营管理模块」(如精细化排班系统、成本管控工具),推动该

类影像中心收入与利润率持续提升。同时,通过「轻资产获客-重

资产落地」的转化机制,将解决方案客户逐步转化为深度合作的影像

中心客户。

• 战略性收购并购加速网络织密:「精准筛选+生态整合」的收购策

略。我们将聚焦填补区域空白、补强技术短板、整合优质资源三类

标的,快速完善影像中心网络的全域覆盖与能力纵深。重点收购医

疗资源密集但自有布局薄弱地区的成熟影像中心,如在华中、西南

等潜力区域收购具备稳定客户基础的区域型影像机构,借助其本地

资源快速形成区域服务集群,与现有网络形成协同;我们还会针对

性收购在核医学、功能影像等特色领域具有技术积累的专业机构,

补充旗舰型影像中心的高端服务能力,强化科研与复杂病例诊断优

势;同时关注具有优质运营管理经验或与基层医疗机构深度绑定的

标的,通过整合其客户资源与运营模式,转化为运营管理型中心或

专科医联体型中心,提升对基层市场的渗透效率。收购后通过标准

化SOP体系导入、一脉云平台数据互通及人才交叉培养,实现标的

与现有网络的深度融合,释放区域覆盖、能力提升、成本优化的协

同价值。


• 全球化服务网络:以「中国模式+本地适配」为路径,推动医疗服务

出海。我们计划依托国内网络的成熟经验与影像解决方案的全球化

扩张优势,加速海外市场布局,实现「中国影像医疗服务」的国际

化输出。我们会在港澳地区、新马地区等重点区域能力输出分层突

破,先依托跨境影像供应链协同平台,输出硬件设备耗材供应链与

一脉云的远程及信息系统,结合影像解决方案的模块化服务,以绝

对的成本及运营优势快速切入降低当地医疗机构;再在马拉维、摩

洛哥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逐步通过合资╱独资模式落地影像服务

站点,藉鉴国内县域影像中心的低成本高效能经验,以硬件装机+远

程服务部署为切入点,提供基础影像检查与远程诊断服务,逐步构

建覆盖当地基层的影像网络。同时,将影像解决方案中的「轻量化影

像包」适配新兴市场需求,实现快速落地与规模扩张。

通过以上立体布局,我们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像医疗服务一张网实现

国内全域精准覆盖与全球重点市场突破的格局,既依托影像中心的夯实

基础盘,又借助影像解决方案快速扩张服务边界,更通过一脉云服务的

数智能力提升全网络效能,最终形成物理网络为骨、能力输出为血、数

智生态为魂的升级体系,巩固行业领军地位。

2、 强化影像解决方案服务的轻资产引擎作用,构建「全周期生态服务体系」

我们将深度发挥影像解决方案服务轻资产、高毛利、快渗透的特性,通

过精准价值传导激活医学影像服务的产业价值,突破第三方影像市场

渗透率低的行业瓶颈,实现从「客户覆盖」到「生态绑定」的全周期价值

升级。我们大力推进影像解决方案服务的疯狂扩张,本质是本公司市场

开发思维的彻底转换—从「靠门店数量拼规模」转向「靠能力输出抢市

场」,为本公司从实体服务提供商进一步向平台化赋能者优化奠定基础。


• 「零门店扩张」轻资产模式:绕开重资产门店扩张模式,以标准化服

务能力型产品快速渗透市场用户数量跨越式增长。我们将影像解决

方案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影像服务拆解为可复制的模块化产品

(即「单体赋能产品」),通过「标准化输出+定制化组合」快速覆盖B

端客户,形成「零门店扩张」的轻资产模式。我们预计全年新增客

户超过去十年总和,这一增长速度远超传统影像中心(年均新增约

10-15家),核心得益于模块化产品的低门槛接入—客户无需新建场

地,通过采购服务模块即可快速提升影像能力。

• 多元化「单体赋能产品」矩阵升级:以精准模块传导价值,拉动毛利

率结构性提升。我们将影像解决方案服务的模块化产品通过「按需

组合」精准触达不同客户的痛点,既实现服务价值的高效传导,又

通过高毛利模块组合拉动整体盈利水平。我们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

提供不同量级的产品及产品组合,以分层模块匹配差异化需求。针

对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有、不会用」的核心痛点,升级基础影像能力

包,针对三甲医院科研与精准诊断需求,推出科研影像包。重点拓

展AI辅助工具集成、数据治理服务等高端模块,计划通过基础模块

获客和高端模块盈利的组合策略,使影像服务收入的毛利率提升;

我们也将加强医学影像服务能力的价值传导的行业赋能效应。通过

模块化输出,将一脉阳光在影像中心沉淀的标准化运营体系、培训

体系、质控体系经验传递给合作机构,帮助基层医院提升诊断准确

率、三甲医院加速科研转化,使医学影像服务的价值从检查交付延

伸至能力提升,推动第三方影像服务从补充角色升级为医疗体系基

础设施,间接提升行业整体渗透率。


• 重构增长逻辑:以「轻转重」突破渗透瓶颈,扩大市场覆盖。相较于

传统影像中心单店超千万元的建设成本与6-8个月的建设周期,解决

方案服务通过客户对能力产品的买单实现「零门店扩张」。同时,我

们会通过「轻度合作-深度绑定」的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将解决方案

服务的「流量优势」转化为市场渗透的「规模优势」,同时通过客户留

存与升级持续放大利润贡献。我们将以能力板块产品为出发点落实

「轻资产获客到重资产落地」的转化开发策略。针对首次采购模块的

客户(如社区医院、民营诊所),先以低门槛的产品模块建立合作,

通过服务质量积累信任,再推动其加入区域共享影像中心网络。

• 与设备厂商共创3.0时代发展生态:实现产业链各方的能力互补与价

值倍增。我们将以解决方案服务的模块化能力为核心纽带,深化与

全球领先设备厂商的战略协同,推动合作从业务协同全面升级至生

态融合的3.0阶段。我们计划以模块化解决方案为载体,构建设备+

服务深度捆绑的合作范式,依托解决方案服务中「设备选型与配置」

「安装运维」「技师培训」「AI工具集成」等模块化产品,与设备厂商联

合打造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服务包。模块化捆绑不仅降低

医疗机构的采购与运营成本,更使设备厂商从单纯销售转向服务增

值,实现「卖设备」向「卖生态」的转型。

3、 聚焦数据在AI+医疗的核心纽带作用,将数据优势转化为发展战略引擎

我们计划让一脉云平台深度释放其信息化基建、数据治理与AI孵化的

三重能力,依托国家医疗互联互通与数据要素政策红利,构建数据资源

化、资产化、资本化的全链条价值释放路径,以及数据训练算法、算法

赋能场景、场景反哺数据的增强闭环。此举预计可让一脉云成为连接政

策、市场与技术的核心枢纽,夯实数智时代的不可替代竞争力。


• 加强信息化基建:呼应政策红利,夯实传统医疗服务升级底座。我

们将响应国家医保影像云索引方案及放射检查价格新规(将云存储纳

入收费构成),进一步优化全模态智慧PACS系统、远程会诊平台的

互联互通能力—支持DICOM、HL7等多协议接入,兼容国内外主流

影像设备,实现跨院、跨区域影像数据的实时调阅与共享;同时,

我们将加强规模化信息能力输出,持续推进与各地政府完成全域内

影像互认标准体系的建立,推进域内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区域检查

结果共享(为区域医共体提供「影像云共享平台」,实现县域内所有

公立医院数据互通,为三甲医院提供「科研协作信息化系统」,支持

多中心研究的数据同步与分析),持续在更多区域开展标准支撑工

作,为推动互联互通与医保改革提供可靠的技术底座。

• 深化数据服务能力:以合规治理为基石,塑造「数据卖水人」的核心

优势。我们将深化存量数据从「资源」到「资产化」的能力进程,从

全流程合规治理体系的夯实与输出,完善「采集-清洗-标注-存

储-应用」全链条合规机制—与律所合作优化数据脱敏标准,确

保去标识化处理完全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建立「患者授权+匿名

化处理」的双重保障机制,形成可追溯、可审计的数据治理SOP;同

时,我们还将持续增加可供AI训练与科研的「真实世界」核心数据源

规模化、高质量的数据资源数量,不直接参与AI研发,而是通过提

供「病种标注数据」「多模态科研数据」「纵向随访数据」等标准化产

品,满足不同客户需求。例如,可为AI企业提供模型训练数据,为

药企提供临床试验影像数据,为高校提供科研数据集等,形成「数据

复用-价值倍增」的商业模式;我们拟推动数据资产商业化突破,

继续深化与上海数据交易所、北京亦庄经开区的合作,扩大数据产

品上架范围,从单病种标注数据拓展至多模态融合数据、跨中心科

研数据等高端产品。并推进与国家数据先行区的试点交易,探索「数

据产品定价-交易-结算」的市场化机制。此举可有助于我们成为

数据要素市场的核心参与者。


• 强化AI战略闭环:以数据为燃料,推动「算法-场景」双向迭代。

我们将依托在医学影像数据服务与全场景验证上的核心优势,联动

所孵化的影禾医脉的算法研发能力,推动AI技术从临床需求中来、

到临床服务中去,实现数据增值-算法迭代-场景渗透的正向循

环,巩固我们在AI+医疗领域布局的闭环竞争力。我们以一脉云平

台的规模化数据积累与合规治理能力为核心,以「量足、质优、类

全」的数据支撑来解决AI训练数据孤岛和质量参差的行业痛点;同

时,我们用现有影像中心全层级影像场景的临床需求为导向,反向

定义影禾医脉的算法研发方向,确保AI产品「接地气、能落地」,

避免「实验室算法」与临床实际脱节;再以全线覆盖的影像中心网络

为「试验场」,为影禾医脉的AI产品提供从「原型测试」到「规模化验

证」的全周期场景支撑,加速算法落地成熟。我们将场景验证成熟的

AI产品通过当前的服务网络规模化落地,同时拓展外部场景边界。

通过上述战略,我们将充分发挥数据规模与场景纵深的双优势,与

影禾医脉形成「数据不脱节、研发不跑偏、验证不滞后」的协同格

局,使「数据-算法-场景」闭环成为AI技术持续创造价值的核心

引擎,最终实现AI提升服务效率、服务沉淀更多数据、数据反哺AI

升级的长期价值循环。

我们计划实现信息化基建支撑行业互联互通、数据服务成为产业核心水

源、AI闭环驱动价值持续创造的三重目标,不仅响应国家数据要素与AI

医疗政策红利,更构建起数智时代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4、 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体系,强化全链条资源整合能力

我们将深化与产业上下游的战略协同,以「生态赋能」替代「单体竞争」,

推动医学影像产业链升级,回应国家「医疗资源整合与生态创新」政策导

向。

• 产业链核心环节深度绑定:与设备提供商联合开发定制化影像设

备,将设备使用经验转化为知识产权;与医学影像AI服务商共建

「算法训练-临床验证」平台,吸引多家AI企业入驻集成平台;与医

疗供应链服务商合作创新金融方案,降低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采购门

槛。


• 互联网医疗生态协同:深化与京东健康等头部互联网平台的合作,

通过「线上问诊+线下影像检查交付」模式,实现日均联合服务量大

幅增长,降低单次影像服务成本,成为互联网医疗的「影像基础设

施」。

• 健康管理与科研生态拓展:协同汉吉健康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推

动影像技术在肿瘤早筛、老年痴呆预防等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联

合体检机构推出「精准影像筛查包」;与高校、药企共建「临床研究

影像平台」,为新药研发提供影像数据支持,打开科研服务增量市

场。

5、 强化人才培育与运营管理体系,支撑规模化与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以「人才驱动+管理升级」为核心,构建与战略规模匹配的组织能

力,确保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同步提升。

• 多元化人才培育体系升级:强化影像学院建设,完善「RMBA培训

体系」,培育大量兼具医疗背景与企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与高

校共建医学影像实习基地,年输送大量技师、诊断医生;组建核医

学、AI研发等专业团队,支撑高端业务与数智业务拓展。

• 运营管理体系精细化:深化运营导师制,确保新开业影像中心在规

定时间内达到集团标准化运营水平;优化全流程SOP体系,针对旗

舰中心、区域共享中心等不同类型制定差异化管理标准,提升审批

效率;推动「绩效考核与应收账款指标深度绑定」,缩短平均账期,

提升现金流健康度。

• 品牌与专业能力提升:聚焦心脑血管、癫痫等专病领域,帮助合作

医院建设多个专病特色门诊;加强体系内亚专业学组建设,开展「医

学影像高峰论坛」等学术活动,提升行业话语权;强化品牌认知,成

为患者与医疗机构认可的「专业影像服务标杆」。


6、 持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风险管控与企业管治体系

作为支撑业务规模化扩张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保障,我们将以「合规筑

基、风险可控、绿色协同」为导向,持续优化内部控制与治理体系,将

风险管控能力转化为业务竞争力,推动企业在规范运营中实现产业价值

升级。

• 构建全流程合规管理体系,夯实业务发展基石。以合规为业务开

展的前提,将合法合规要求深度嵌入业务全链条,形成「预防-监

督-整改-提升」线条管理,为产业生态合作与品牌信誉积累提供

保障;在重要商业决策(如重大项目合作、海外市场拓展)、合同全

生命周期(签订、执行、终止)、创新业务落地(如数据服务、AI产

品临床应用)等关键环节,强制纳入合规性审查流程,确保业务开

展符合医疗行业监管要求、数据安全法规及海外市场当地法律,从

源头规避合规风险;由内审合规中心牵头,联合总经办、人力资源

部门建立刚性化追责与动态整改,对违规行为实行分级问责,对审

查发现的合规漏洞制定限时整改方案,并跟踪验证整改效果,确保

合规要求从制度层面落地至执行层面;将合规管理纳入全员培训体

系,针对新员工开展「合规入门必修课」,针对业务团队组织场景化

合规演练,在内部形成守法诚信、依规办事的共识,使合规能力成

为支撑影像中心网络扩张、跨区域合作的基础保障。


• 精细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保障资金高效循环。聚焦医疗行业账期

特点,通过科学管控机制确保资金安全与流动性,为影像中心运

营、解决方案服务拓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撑;对常规账期项目实施

标准化跟踪流程,对长账期项目(超180天)启动管理层专项督办机

制,结合区域市场特点制定差异化回款策略,压缩回款周期,提升

资金周转效率;将应收账款回收指标深度嵌入运营团队绩效考核体

系,与项目负责人薪酬、晋升直接挂钩,强化「全员参与回款」的意

识,确保从业务前端到后端全流程关注资金安全,为业务持续扩张

提供资金保障。

综上,我们通过模式创新与能力沉淀,将不断巩固自身的行业龙头地位,更

引领第三方医学影像行业从「规模扩张」兼顾「价值创造」转型,为整个医学影

像健康产业的能力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供核心驱动力。

政策契合与发展机遇

2025年上半年,国家持续深化医疗改革,一系列利好政策为本集团业务发展提供

了强有力的支持。关于持续推动的医疗资源下沉与共享、云影像与结果互认、数

据服务与医疗AI应用等政策,不仅与我们现有业务高度契合,更为我们未来的创

新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医疗资源下沉与共享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

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2025年3月)明确要求推进优质医疗

资源扩容下沉,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模式,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

覆盖,支持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及基层下沉,这与我们区域共享影像中心的业务

模式完全吻合。


模式创新-共享理念布局全国影像中心业务

设备分布式放置,集中诊断,统一调动区域设备及人员产能

一脉影像中心

人民医院中心

一脉影像中心

中医院中心

影像医生

亚专业分组

医生共享平台

专家资源

AI资源

集中诊断

智能管理

一脉影像中心

矿业医院中心

一脉影像中心

妇幼保健医院中心

「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医疗服务模式旨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通过建立远程

医疗服务网络,将检查环节分散到基层医疗机构,而诊断环节则集中由具备专业

能力的上级医院或诊断中心完成。这种模式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基层医疗机构的

设备资源,解决基层设备闲置和患者就医不便的问题;另一方面,集中式诊断能

够依托专家资源,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我们通过「设备共享+医生共享+数据共享」的模式,在多地实现了基层分中心拍

片、共享中心诊断的高效协作,始终贯彻推行的影像「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

模式,让基层设备物尽其用、患者就医更便捷省钱、诊断质量稳步提升。国家卫

生健康委等三部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功能指引》(2025年2月)提出的「基

层检查、上级诊断」标准,正是我们「一证多址」项目在江西等地已经实现的业务

模式。随着「一证多址」经验的推广,县域医疗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变革。同

样,随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加速,基层对第三方影像服务的需求正从「补

充」转向「刚需」,为我们持续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政策保障。


云影像与结果互认政策的出台,为我们信息化能力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

医保局《「医保影像云索引」方案》(2025年2月)创新性地将云存储纳入检查定价体

系,推行「云影像」价格机制,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价格

构成,未实现云存储的机构需减收费用,倒逼医疗机构接入云平台,直接利好我

们的「一脉云」平台业务;在《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推

动的结果互认机制,使我们的跨机构调阅服务获得爆发式增长,以及国家卫健委

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设定的2025年

互认目标,更将持续释放市场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正大力推动跨机构、跨

区域的影像结果互认、为盘活全国数据连通及百姓就医便捷提供政策指导。我们

的一脉云平台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存储与多级调阅功能,符合政策

对标准化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要求。这不仅帮助我们巩固了现有业务,还为

我们云存储与调阅服务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在数据服务与医疗AI领域,《「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2024

年)推动医疗数据合规流通,支持地方开展医疗数据资产化试点,明确医疗数据

交易所交易规则,为我们已上架上海数据交易所的数据产品提供了合规交易依

据。同时,我们孵化的影禾医脉发布了全球首个全模态医学影像基座大模型,《生

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AI辅助诊断的规范,则为我们的影像基座大

模型创造了商业化应用的政策环境。随着AI辅助诊断逐步纳入医保支付,我们的

技术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商业化成果,为本公司开辟新的增长点。

此外,医疗器械与医学影像中心政策的优化,为我们降低了扩张成本。《医药工业

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提供的首台套设备支持政策,显著降低了我

们的设备投入成本。国家卫健委核医学发展规划(2025年)提出的」一县一核医学

科」目标,推动三级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全覆盖,与我们通过收购高脉健康布局的

核医学业务形成战略协同。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带来的影像检查需求增长,

以及分级诊疗政策推动的基层高端检查需求升级,为我们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持续

动力。


这些政策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例如,资源下沉政策

扩大了基层服务半径,云影像政策提升了服务价值,数据政策创造了衍生收益,

共同推动我们的商业模式从单一检查向多元盈利转型。在政策组合拳的支持下,

我们正加速实现从医疗服务提供商向医疗科技平台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将持续紧

跟政策导向,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在为基层医疗提质增效的同时,实现

企业价值的持续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的政策红利期为我们夯实传统业务和突破创新业务创造了绝佳条

件。我们将继续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共享、信息化、数据服

务和AI布局等方面的优势,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

力量。

购买、出售或赎回本公司上市证券

于报告期内,本公司在联交所购回合共846,000股份(「已购回股份」),总代价

(不包括费用)为14,217,040港元。已购回股份的详情载列如下:

已购回

股份数目

已付每股价格总代价

月份最高最低(未计开支)

(港元)(港元)(港元)

2025年5月535,50019.8416.689,905,170

2025年6月310,50014.5213.384,311,870

总计846,00019.8413.3814,217,040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公司持有846,000股库存股份,拟用于雇员激励、出售或

转让以获得流动资金等用途(视董事会的实际决策而定)。

董事会认为,于现况下进行股份购回可展示本公司对自身业务展望及前景充满信

心,且最终会为本公司及股东带来裨益。

除上文所披露者外,于报告期内,本集团的成员公司概无购买、出售或赎回本公

司任何上市证券(包括出售库存股份)。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用途

本公司于2024年6月7日完成全球发售,按每股H股14.98港元发售总共17,816,000

股H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83.48百万港元。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已

经全数按照下述与招股章程「未来计划及所得款项用途」一节所披露者相符的方式

动用:

所得款项净额(百万港元)

拟定用途

占总所得

款项净额的

概约百分比

所得款项

净额实际

金额

截至2025年

6月30日

已动用金额

截至2025年

6月30日

未动用金额

未动用金额

预期时间表

用于扩充我们的医学影像中心网络50.0%91.7391.73-已完成

用于在医学影像领域寻求战略合作及

并购的机会以及在医疗影像服务

产业链中寻求战略合作及投资机会

20.0%36.7036.70-已完成

用于将我们的业务拓展至(i)相对缺乏医疗

资源的海外国家和地区(例如东南亚);

及(i)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以及在医疗影像

服务方面具有庞大增长潜力的海外

国家和地区(例如中东)

20.0%36.7036.70-已完成

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10.0%18.3518.35-已完成

总计100%183.48183.48-已完成


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用途

兹提述本公司日期分别为2025年4月25日及2025年5月6日的公告。于2025年4月

25日(交易时段前),本公司与配售代理订立配售协议,据此,配售代理已同意按

每股配售股份20.00港元之配售价购买9,750,000股配售股份,并配售予不少于六

名承配人(彼等及彼等之最终实益拥有人均为独立于本公司及其关连人士的第三

方)。于2025年4月24日(即签订配售协议前的最后交易日)每股H股在联交所

报的收市价为23.50港元。于2025年5月6日,本公司已根据配售协议的条款及条

件,按配售价每股配售股份20.00港元向不少于六名承配人完成配售合共9,750,000

股配售股份。配售事项所得款项总额及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经扣除配售事项

佣金及配售事项的其他相关成本及开支后)分别约为195.00百万港元及182.29百万

港元,而净发行价约为每股配售股份18.70港元。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已经及将

会继续按照下述与本公司日期为2025年4月25日的公告中「进行配售事项的理由及

裨益及所得款项用途」一节所披露者相符的方式动用:

所得款项净额(百万港元)

拟定用途

占总所得

款项净额的

概约百分比

所得款项

净额实际

金额

截至2025年

6月30日

已动用金额

截至2025年

6月30日

未动用金额

未动用金额

预期时间表

用于业务投资及并购,透过自主投资建设、

产业投资孵化、收购及并购等多项措施

持续扩大本集团影像中心业务的

覆盖范围

50.0%91.1524.5566.60将于2026年

12月31日

前动用

用于海外业务拓展及布局,进一步扩大

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开拓

25.0%45.57-45.57将于2026年

12月31日

前动用

用于数据及研发,深入挖掘医学影像

数据的价值,构建人工智能与

智慧化生态圈

15.0%27.34-27.34将于2026年

12月31日

前动用

用于补充一般营运资金10.0%18.2315.832.40将于2026年

12月31日

前动用

总计100%182.2940.38141.91将于2026年

12月31日

前动用

董事相信,配售事项将有利于增强本集团的流动性和财务状况,扩大股东基础,

优化本公司的资本结构,并支持本公司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预期所有余下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将于2026年12月31日前全数动用。动用余下所

得款项的预期时间表基于本集团对现时及未来市况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企业管治

本公司深知良好企业管治对加强本公司管理及维护股东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本公

司已根据企业管治守则所载的原则及守则条文采纳企业管治常规,作为本公司的

企业管治常规守则。

于报告期内,除偏离企业管治守则第二部分守则条文第C.2.1条外,本公司已遵守

企业管治守则第二部分所载的所有适用守则条文,并达到了企业管治守则第二部

分所载的绝大多数建议最佳常规条文的要求。

根据企业管治守则第二部分守则条文第C.2.1条,主席与行政总裁的角色应有区

分,不应由同一人兼任。主席与行政总裁之间的职责分工应清楚界定并以书面列

载。

于报告期内,陈朝阳先生承担本公司董事长及行政总裁的职务及责任。尽管与企

业管治守则第二部分守则条文第C.2.1条有所偏离,董事会相信在管理层的支持

下,由同一人承担董事长及行政总裁的职务及责任可促进本集团业务策略的执行

并提高其营运效率。此外,在董事会(现时由四名执行董事、两名非执行董事及

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的监管下,股东的利益将得到充分及公平的代表。董

事会将不时检讨此架构,以确保及时采取适当行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

本公司将继续定期审阅及监察其企业管治常规,以确保遵守则条文,并保持本

公司的高标准企业管治常规。

董事及监事进行证券交易的标准守则

本公司已采纳标准守则,作为董事及监事(其因有关职位或受雇工作而可能拥有

本集团或本公司证券的内幕消息)买卖本公司证券的行为守则。

经作出具体查询后,全体董事及监事确认彼等于报告期内一直遵守标准守则。此

外,于报告期内,本公司并不知悉本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有任何不遵守标准守则的

情况。

报告期后事项

于报告期后直至本公告日期,并无发生须予披露的任何重大期后事项。


审阅中期业绩

审计委员会由三名成员组成,包括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吴晓辉先生及陈伊菲女

士,以及一名非执行董事刘森林先生。审计委员会主席为吴晓辉先生,其具备上

市规则第3.10(2)条及第3.21条规定的适当资格。

审计委员会已与本公司管理层审阅本集团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

核简明综合中期财务资料。审计委员会认为中期业绩符合适用会计准则及法律法

规,且本公司已就此作出适当披露。审计委员会亦已与本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讨论

有关本公司所采纳会计政策及常规以及内部控制的事宜。

中期股息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报告期内的任何中期股息。

刊发中期业绩公告及中期报告

本公告刊载于本公司网站( htps:/w.rimag.com.cn /)及联交所网站

( htp:/w.hkexnews.hk )。本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报告将适

时在本公司及联交所网站刊载。

释义

「审计委员会」指董事会审计委员会

「董事会」指董事会

「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本中期业绩公告而言及仅供地

理参考之用,不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

「本公司」或「公司」

或「一脉阳光」

指江西一脉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中国法律成

立的公司,最初于2014年10月30日成立为股份有限

公司,其后于2016年7月15日改制为有限公司,并

于2021年6月30日再于中国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其H股于联交所上市(股份代号:2522),并包括其

不时的附属公司(如文义所指)

「关连人士」指具有上市规则赋予该词的涵义


「企业管治守则」指上市规则附录C1所载「企业管治守则」

「董事」指本公司董事

「一般授权」指本公司于2025年4月23日举行的年度股东会上通过

特别决议案向董事授出的一般授权,以配发、发行

及处置新股份及╱或出售或转让库存股份,惟数目

不超过通过决议案当日已发行股份总数(不包括库存

股份)的20%,即合共71,262,366股份

「全球发售」指本公司全球发售合共17,816,000股H股,有关详情载

于招股章程

「本集团」或「我们」

或「集团」

指本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或本公司及其任何一间或多间

附属公司,视乎文义而定)

「H股」指本公司股本中每股面值人民币1.00元的境外上市外

资普通股,该等股份于联交所上市及买卖

「港元」指港元和港仙,分别为香港的法定货币

「香港」指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上市规则」指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经不时修

订、补充或以其他方式修改)

「主板」指联交所营运的证券市场(不包括期权市场),其独立

于联交所GEM并与之并行运作

「标准守则」指上市规则附录C3所载「上市发行人董事进行证券交

易的标准守则」

「承配人」指配售代理根据配售协议促使认购任何配售股份的任

何个人、专业、公司、机构及其他投资者

「配售事项」指配售代理或其代表根据配售协议所载条款并在其条

件规限下配售配售股份

「配售代理」指中信里昂证券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香港)有限

公司及TradeGo Markets Limited


「配售协议」指本公司与配售代理于2025年4月25日就根据一般授

权进行配售事项订立的有条件配售协议

「配售价」指每股配售股份20.00港元的价格

「配售股份」指根据配售协议的条款及条件将予配发及发行的

9,750,000股新H股,该等新H股将于各方面与已发

行H股享有同等权益,并附有于配售股份发行日期

附带的所有权利

「招股章程」指本公司日期为2024年5月30日的招股章程

「报告期」指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

「人民币」指中国法定货币人民币

「2024年下半年」指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

「股份」指本公司股本中每股面值人民币1.00元的普通股,包

括未上市股份及H股

「股东」指股份持有人

「联交所」指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附属公司」指具有上市规则赋予该词的涵义

「监事」指本公司监事

「库存股份」指具有上市规则赋予该词的涵义

「%」指百分比

承董事会命

江西一脉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

陈朝阳先生

香港,2025年8月18日

于本公告日期,董事会包括执行董事陈朝阳先生、何英飞女士、冯勰先生及

李飞宇先生;非执行董事刘森林先生及郭涛先生;及独立非执行董事吴晓辉先

生、罗毅先生及陈伊菲女士。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